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中醫轉骨 幫你()順利轉大人

        何謂「轉骨」、「轉大人」?就是兒童成長進入青春時期,由兒童時的體態發育轉換為成年男、女體態的過程,稱為轉骨。傳統使用的「轉骨方」就是用適當的中藥來促進青春期生長發育的藥方,目的是使這個轉變的過程能夠順利並且發育得好。
    「轉骨期」是指青春期發育至成人的過程中,一段生理與心理的變化期,這個階段的成長發育速度是嬰兒期後的另一個高峰。孩子從兒童期轉骨發育而順利轉大人的過程中,重點在於要移除阻礙生長的因素,不僅在於強調「長高」而已。



     
因此轉骨的目的有: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1.  強化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
2.  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
3.  改善體質:若有鼻過敏、氣喘等問題,會影響生長發育的速度,因此必須同時治療過敏體質,以使轉骨過程更加順利

4.  促進第二性徵的成熟


  中醫的觀點中,人體生長有賴於的生髓與充養,腎主骨生髓,促生長,若先天胎稟怯弱,腎精虧虛,骨髓生化乏源,腎氣薄弱,則骨之生長緩慢,生長發育遲緩,骨骼痿軟,抵抗力差。腎主骨,骨能生髓,腦為髓海,若腎精不足,腦髓空虛,則智力低下,記憶力差。
    為“後天之本”、“氣血生化之源”,若是後天飲食失節,或因疾病影響,脾之化源不足、運化失常,導致氣血不足、五臟失養,則生長發育緩慢。
    藏血,在體合筋,肝血若充足,則筋得濡養,若肝血虧虛,則筋骨失養,可導致生長緩慢,身材矮小。
    主血脈,若心血不足,腦髓失充,神不守舍,則導致夜寐不安而影響生長發育。
    因此,轉骨的方法包括有補腎、開胃健脾、健脾益氣、滋陰補血、活血,以及可補充鈣質與膠質的藥材:


補腎可用:山藥、菟絲子、杜仲、肉蓯蓉、續斷、鎖陽、冬蟲夏草
開胃健脾可用:山楂、麥芽、神麴、陳皮、砂仁
健脾益氣可用:黃耆、白朮、黨參、茯苓、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薏苡仁、紅棗
滋陰補血可用:當歸、熟地、阿膠、丹參、枸杞、女貞子
活血可用:三七、桃仁、紅花、川芎
補充鈣質與膠質可用:龍骨、牡蠣、阿膠


    中醫認為「腎為先天之本」、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腎氣的盈虧主導著發育情形的優劣,而脾胃為後天發育之本,要有足夠的營養來源做基礎,才有生長的本錢,因此脾強胃健可以增強食物的消化與營養的吸收,更有助於生長發育,因此「轉骨期」特別強調“腎氣”與“脾胃”的調養。

轉骨男女需求有別: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共同方向:補腎健脾,補益氣血
女生偏重:補血調經,調整女性生理與胸部發育,主要強調養肝調血
男生偏重:加強骨骼生長與補氣,主要強調補腎益氣


透過中醫調理體質,針對男女需求不同給與適當的中藥,補其不足、調其偏差,加上足夠的運動,便能使轉骨的過程更加順利、成熟得更好喔。

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


季節交替多吃排毒食物,以減緩肌膚老化速度
    在季節交替的時候,許多人會發現皮膚變得敏感,許多皮膚的問題也都一一出現,如乾燥、脫屑、紅癢、、、等,令人感到不適,尤其若是臉上的肌膚出現問題,則更是會讓在意門面的美眉們,心情大受影響,因為若症狀嚴重時,連化妝都無法遮掩,所以如何預防因季節交替而導致問題肌膚就是非常重要的功課。
    當季節轉換時,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會減緩,若是身體產生的毒素無法即時排出體外,則很容易在臉上顯現出來。當夏天進入秋天之際,肌膚的新陳代謝逐漸變慢,夏季的悶熱和潮濕讓許多問題潛藏在肌膚下,漸漸堆積在肌膚底下排不出去,或是排出的速度緩慢,在進入秋季時,這些問題就一一浮現出來,像是肌膚乾燥脫屑、膚色黯沉不均,甚至出現斑點色塊,全身的肌膚也都變得粗糙,這些都表示妳的肌膚應該要排毒了,清除了體內及肌膚下的毒素後,我們才能進一步地進補與保養,好讓肌膚能安然度過嚴峻的寒冬。


若是以上症狀出現3個以上,就表示妳的肌膚需要積極排毒囉!


    可以食用一些有排毒功能的蔬果來幫助肌膚把累積的廢物排出,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,地瓜可以「補虛乏、益氣力、健脾胃」,還有「海中之人多壽,乃食甘薯故也」的說法,因此可以多吃地瓜來排毒。而紫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多種維生素、碘和其他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,豆腐有清熱解毒的作用,可以多喝紫菜豆腐湯以滋潤肌膚、解熱、排毒。另外,石榴、胡蘿蔔、木耳、蘋果、燕麥等也都有排毒的效果,平時可以多多食用。

    當然,多吃可以排毒的食物以外,還要避免導致問題肌膚產
生的食物,如燒烤、油炸、過於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該要避免,才能減少身體與肌膚的負擔。還有,也要記得多補充水份,因為水份不但能讓肌膚保有濕潤豐彈,也能在代謝時將體內的廢物帶走,也有很好的排毒效果喔,如此一來,就能在季節轉換時不怕肌膚因毒素累積而快速老化,讓肌膚永遠保持年輕Q彈唷!


    某天門診來了一位49歲女性患者,主訴眠差,每晚輾轉難以入眠,自覺身體烘熱,並且盜汗嚴重,往往一個晚上必須起床更換上衣兩次以上,白天則頭痛、精神不濟,偶感心悸不適,睡眠不足加上身體不適,導致心情鬱悶,急躁易怒,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,家人深受其害,自覺不應因為自身的不適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,導致家庭氣氛不睦,因此前來就診,希望能改善其不適症狀,同時家庭也能恢復以往的和樂。
    詢問其月經史,患者月經週期不規則已約一年,剛開始週期忽長忽短,有時25天來一次,有時又30多天來一次,近半年來週期開始拉長,幾乎快2個月才來一次,而且經量減少,幾乎不到以前正常量的一半,綜合其年齡、月經週期與經量變化、再加上其上述症狀,診斷此患者正進入更年期,因此出現更年期綜合症。
    更年期是指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的時期,通常開始於停經前數年,持續到停經後數年。而在更年期有許多常見的症狀,如:
1.  月經症狀:月經週期異常或月經量異常
2.  情緒症狀:急躁、易怒、情緒起伏大、沮喪、悲觀
3.  生殖道症狀:陰道萎縮或乾澀,性交疼痛
4.  泌尿道症狀:頻尿、尿失禁
5.  神經系統症狀:潮熱、盜汗、失眠、頭痛、疲倦
6.  心血管症狀:心悸、胸悶、喘、缺血性心臟病
7.  骨質疏鬆症狀:腰痠背痛、骨折機率增高
    進入更年期的婦女不見得會有上述不適症狀,有些婦女只會有月經週期不規則的現象出現,不會有其他不適症狀,但有些患者因先天稟賦不足,加上後天飲食或作息失調,導致除了月經週期不規則以及經量改變外,還出現上述許多不適症狀,此時就必須經由中醫診斷治療,調理臟腑偏差,減緩或改善其不適症狀,以使更年期婦女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。

    《黃帝內經.上古天真論》:『女子七七任脈虛,太沖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』說明婦女約四十九歲左右,氣血越來越虛少,月經開始逐漸減少至斷絕,形體漸漸衰老,不再具有受孕能力。中醫認為婦女經過約30多年排卵經期,在接近停經期前後,腎氣逐漸衰弱,沖任虧損,精血不足,臟腑功能失調,因此月經週期開始紊亂,造成更年期一系列的不適症狀,這些症狀有一部分是因為荷爾蒙缺乏所引起,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個體老化所造成的症狀。
    針對不同患者的體質差異與臟腑虛損,經由中醫辨證論治,調理其偏差,改善其不適症狀,以下分為幾種證型:
1.  肝氣鬱滯型:患者情緒急躁、易怒,兼有胸悶及脅肋悶痛等症狀,脈弦緊,舌色暗,為肝氣鬱滯的表現,給予疏肝解鬱藥物治療,方用加味逍遙散加減。
2.  腎陰虛夾熱型:患者有潮熱、盜汗、陰道萎縮及乾澀,還有失眠等症狀,脈弦細,舌紅苔少,為腎陰虛夾有熱的表現,給予清熱養陰藥物治療,方用兩地湯或一貫煎加減。
3.  心氣虛型:患者有胸悶、心悸、喘,以及疲倦等症狀,脈弱或脈結代,舌暗淡,為心氣虛的表現,給予氣陰雙補藥物治療,方用炙甘草湯或生脈飲加減。



4.  腎陽虛型:患者有頻尿、尿失禁、腰痠、腰膝痠軟無力以及畏寒等症狀,脈弱,苔白,為腎陽虛的表現,給予溫陽化氣藥物治療,方用五苓散或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

   

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


   許多懷孕初期的孕婦,尤其是懷第一胎的孕婦,都會有著許多複雜的情緒,有興奮、有期待、有緊張、、、等諸多情緒交雜著,既興奮與期待著新生命的到來,又不禁會擔心著寶寶會不會健康順利地在肚子裡發育生長,所以對於各種懷孕初期出現的症狀都會特別地緊張,其實,所有的準媽媽們都不必太過於緊張,有任何症狀出現,早期就醫透過中醫調理,大多可使妊娠順利,讓寶寶健康地在媽媽肚子裡發育成熟。

    懷孕以後,陰道不時少量出血或點滴出血,時下時止或者淋漓不斷,但是沒有其他如腰痠、腹痛與小腹脹墜等現象,在中醫稱為“胎漏”。若是先感到胎動下墜,繼而出現輕微腰痠腹脹還有陰道少量出血,則稱為“胎動不安”,也就是現代醫學統稱的先兆性流產。胎漏與胎動不安可進而發展成墮胎與小產。反覆墮胎或小產三次以上者則稱為“滑胎”,也就是習慣性流產。
    一般正常懷孕的狀況下不太會有大量出血的現象,但偶爾有可能會有陰道點狀或少量出血,大約1/4的孕婦在懷孕初期經歷過陰道出血的問題,當懷孕以後出現胎漏或胎動不安的現象,也就是出現陰道出血、腰痠、腹痛與小腹脹墜感時,就必須要進行安胎,以使胎兒能繼續妊娠、穩定健康地在子宮內生長,否則情況惡化則可能導致流產。所以安胎的意義就在於安定預墜之胎,使衝任固而能攝血養胎,使胎兒不墜。
但下列疾病造成陰道出血與腹痛腰痠則不適合進行安胎:
1.  激經:懷孕後仍有月經,並無其他不適症狀,常發生於氣血過於旺盛的孕婦,對於胎兒並不會造成傷害與不良影響,通常在4~5個月後就會停止出血,不用特別進行治療。
2.  墮胎與小產:若陰道出血量多,甚至超過一次月經的出血量,經治療後無改善,嚴重腰痠腹痛,子宮口擴張大於2釐米,則為胎元不固,不適宜再進行安胎。
3.  異位妊娠:90%以上是輸卵管妊娠破裂導致流產,陰道大量出血,腹痛嚴重,下腹有壓痛、反彈痛,有急性貧血、休克的危險,必須馬上送醫治療,不宜再進行安胎。
4.  葡萄胎:好發於20歲以下與40歲以上孕婦,除陰道出血外,還會有嚴重的害喜與心悸症狀,檢測不到胎體與胎音,為不正常胚胎,則不宜再進行安胎。
    在中醫的觀點,胎漏與胎動不安是因為衝任不固,不能攝血養胎所導致。因為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衝任之氣固,則胎有所載,其胎便可以正常生長發育。而導致衝任不固的原因有:
1.  氣血虛弱:孕婦平素體弱、脾胃久虛、中氣不足,氣虛不足以載胎,血虛不足以養胎,因而導致胎漏或胎動不安。
2.  腎虛:孕婦先天腎氣不足,或孕後不節房事,腎虛則衝任不固,胎失所繫,因而導致胎動不安或滑胎。
3.  血熱:懷孕後陰血下聚血海以養胎元,若陽氣偏盛,或孕後得熱病,熱邪內盛,下擾血海,迫血妄行,則損傷胎氣而致胎漏與胎動不安。
4.  外傷:孕後跌撲損傷或勞力過度,損傷血氣,影響衝任,以致不能養胎、載胎而發生胎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動不安。
必須透過中醫四診,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合參,診斷出病因,再依據不同的情況與病因,分別採用補氣、固腎、養血與清熱的治法來穩定胎元,以使胎元安繫於腎,不致造成墮胎或小產。
1.  氣血虛弱:在妊娠初期若胎動下墜,陰道少量流血,血色淡紅,質稀薄,孕婦神情疲憊、肢體疲倦、面色恍白而且心悸短氣,為氣血虛弱之象,則給予補氣益血、固腎安胎藥物治療,如胎元飲去當歸,加黃耆、阿膠。
2.  腎虛:若妊娠期中,孕婦腰痠腹墜,或有陰道下血伴頭暈耳鳴、小便頻數、失禁等,則為腎虛現象,應給予固腎安胎、佐以益氣的藥物治療,如壽胎丸加黨參、白朮。
3.  血熱:若妊娠胎漏下血,血色鮮紅,孕婦心煩不安、手心煩熱、口乾咽燥,或有潮熱、小便短黃、大便秘結等現象,則為陰虛血熱之象,可給予滋陰清熱、養血安胎的藥物,如保陰煎加苧麻根。
4.  外傷:若孕婦跌撲閃挫或勞力過度損傷氣血,導致胎動下墜、腰痠、腹脹甚至胎漏下血,為氣血俱傷之象,則給予益氣養血、固攝安胎的藥物,如聖愈湯加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。
    若懷孕中期出現點滴出血,通常是因為子宮頸糜爛或子宮頸瘜肉造成的炎症反應,可給予一些清熱消炎的藥物加以治療。
    中醫安胎是根據孕婦體質的寒熱虛實去做治療,若有外邪則先去邪氣(風、寒、濕等),再根據孕婦的體質去做補氣、養血、清熱或固腎的調理。

但有幾類藥物孕婦應慎用或禁用,包括活血破氣、峻下利濕、芳香走竄與大辛大熱之藥物,活血破氣類如桃仁、紅花、三陵、莪朮、丹參、川七等,峻下利濕類如大戟、芫花、冬葵子、薏苡仁、滑石等,芳香走竄類如麝香、草果、丁香等,大辛大熱類如附子、肉桂、川烏、草烏等,這些藥物應避免使用,以防造成滑胎或傷胎,未蒙其利反受其害。
安胎後孕婦之飲食禁忌:


1.  避免吃木瓜、蘆薈、薏仁、山楂等容易造成流產的食物
2.  避免過服黃連、人參、桂圓與藥酒,不宜養胎
3.  禁吃蝦、蟹與甲魚
4.  禁吃滑利之品
5.  勿過食熱性食物
6.  禁食未煮熟的魚、肉、蛋等食物
    除了避免食用上述易導致滑胎、傷胎等食品外,安胎後孕婦飲食應以營養均衡、清淡的烹調方式為主。
另外,可以食用一些藥膳來幫助安胎後的孕婦用食補的方式鞏
固胎元,使懷孕過程更順利:
1.  孕婦如有耳鳴、腰膝痠軟、大便稀軟、頻尿、夜尿等症狀,可以食用糯米山藥粥來健脾補腎。(續斷、杜仲、菟絲子、桑寄生水煮去渣取汁,後下糯米與山藥共煮為粥)
2.  孕婦若是臉色恍白、心悸短氣、頭暈,可以食用參耆粥來益氣養血健脾。(黃耆、黨參、黃精水煮去渣取汁,後下糯米煮成粥)
3.  孕婦若是出現潮熱、手腳心紅熱、口乾舌燥等現象,可以食用阿膠養陰粥以滋陰清熱。(麥冬、生地、黃精、何首烏水煮取汁,後下大米煮成粥,再將阿膠丟入稍煮使其融化即可)
安胎後孕婦日常生活禁忌:
1.  勿拿重物
2.  勿做激烈運動
3.  勿使情緒太過激動
4.  勿出入高溫場所
5.  勿與貓狗太親密
6.  勿接觸有害的化學藥品
7.  勿注射活病毒疫苗
8.  勿穿著高跟鞋或穿不合腳的拖鞋上下樓梯
9.  勿使腹部受到重壓或撞擊
10.勿濫用藥物